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 馆内要闻

近年来我馆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7日

近年来,我馆积极强化科研功能,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在古生物、动物学领域,我馆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古生物学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博物馆发现大型鸟臀类恐龙种群年龄分隔证据

由我馆副馆长张玉光研究员带领的创新研究团队,2022年7月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脊椎动物学报,简称JVP)发表研究成果 “Osteological and taxonomic reassessments of sahaliyania elunchunorum (Dinosauria, hadrosaur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Yuliangzi Formation, Northeast China-中国东北上白垩统渔亮子组鄂伦春黑龙江龙(恐龙类鸭嘴龙科)的骨学与分类学评估”。研究结果发现阿穆尔龙和赖氏龙之间的姐妹群关系。且赖氏龙的种群结构(以成年个体为主)与发现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地点的阿穆尔龙种群结构(以幼年晚期阶段为主)有着显著的差别,进而间接支持了大型鸟臀类恐龙种群的年龄分隔假说。这一科研工作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科研提升财政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部专项经费的资助。

1图片1.png

我国东北乌拉嘎地区阿穆尔龙种群的生态复原图

古生物学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博物馆发现并命名三列齿兽类新种

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刘璐博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湖北地区首次发现三列齿兽类头骨化石,通过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确认其代表了似卞氏兽属的一个新种。研究团队根据其产地将其命名为兴山似卞氏兽Bienotheroides xingshanensis)(图1-3)。研究成果“A new tritylodonti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Shaximiao Formation of western Hubei, China-中国湖北鄂西地区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三列齿兽类新种”已于2022年7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历史生物学)。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项目、北科院萌芽项目和北京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科研提升财政项目的资助。

2图片1.png

兴山似卞氏兽(Bienotheroides xingshanensis)头骨化石图片(刘璐供图)

古生物学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博物馆发现最早的毛冠鹿化石

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张贝博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发现最早的毛冠鹿鹿角化石。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的鹿类动物化石,确认白龙洞遗址的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鹿角化石是该物种目前比较明确的、最早的化石记录,距今约50-70多万年。同时,研究者通过总结中国南方19个地点的第四纪鹿类动物的化石记录,认为在中国南方地区,鹿类动物组成在中更新世转型期发生了重要转换。研究成果“Cervid fossils from Bailong Cave(Yunxi, Hubei)indicating a turnover on deer fauna around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in southern China-湖北郧西白龙洞的鹿类化石指示华南地区的鹿类动物组成在中更新世转型期发生转换”发表于2022年8月的国际学术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历史生物学)。

3图片1.png     4图片1.png

毛冠鹿鹿角化石(a)和现生毛冠鹿头骨   中国南方地区第四纪鹿类动物的地史分布

动物学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博物馆揭示圈养林麝母幼分离的最佳时间

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李依蒙博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林麝在圈养条件下的母幼分离最佳时间进行了研究。在2022年10月,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发表研究成果“Effects of different weaning times on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of female forest musk deer (Moschus berezovskii) and their fawns-不同分离时期对母幼麝肠道菌群组成和应激水平的影响”。该项研究对提升圈养林麝健康水平、加强圈养种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显著降低断乳应激对母麝和幼麝的不良影响,对于我国濒危物种林麝的保护和种群的发展壮大奠定了重要基础。

5图片1.png

圈养条件下的母麝和幼麝

动物学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博物馆对我国Scheloribates (Topobates)亚属进行了系统修订,并发现西藏Scheloribates (Topobates)亚属1新种

由国家自然博物馆许姝婧博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对我国Scheloribates (Topobates)亚属进行了系统修订。2023年6月,在Systematic & Applied Acarology(系统与应用蜱螨学)发表研究成果“Taxonomic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subgenus Scheloribates (Topobates) (Acari, Oribatida, Scheloribat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China- Scheloribates (Topobates)亚属分类研究以及该亚属中国1新种记述” 。该种是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发现该亚属种类,丰富了我国该亚属的物种多样性。同时对该亚属研究情况进行了讨论,编制了该亚属世界种类检索表,为后人研究该亚属提供了较为丰富和系统的资料。

6图片1.png

动物学科研成果:国家自然博物馆发现伪瓢虫科昆虫3新物种

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常凌小博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四川绵阳发现1伪瓢虫科昆虫新物种,同时经过对收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又分别发现产自重庆和云南盈江的2新物种。2023年6月,在国际学术期刊Acta Entomologica Musei Nationalis Pragae(布拉格国家昆虫博物馆馆报)发表研究成果“New and little-known species of the genus Cyclotoma from China (Coleoptera: Endomychidae)—中国圆伪瓢虫属鲜为人知的种类和新种”。

7图片1.png

圆伪瓢虫属3新种

未来我馆将继续努力提升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同时也将加大科研成果在科普、展览、文创、科学传播等方面的转化和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更详细信息请浏览“学术”栏目“科研成果”相应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