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 馆内要闻

我馆科研人员对长形蛋类显微结构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1日

近日,国家自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中国发现的长形蛋类的蛋壳显微结构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该研究在传统硬组织学切片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中国境内原来归入长形蛋类的2蛋科7蛋属7蛋种的蛋壳显微结构进行了重新表征,取得了大量的新认识,为相关类群的副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成果“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study of elongatoolithid eggs from China with microstructural and parataxonomic implications-中国长形蛋类的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及其对显微结构和副系统分类研究的启示”于2024年4月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Paleobiology(古生物学)。

结合多种手段,研究人员在这些蛋壳中发现了更丰富的方解石晶粒形态和排列特征,其中包括一些新的鉴定特征和不具鉴定意义的病态结构等。根据新的发现,研究人员提出常氏黑山蛋(Heishanoolithus changii)与网纹副长形蛋(Paraelongatoolithus reticulatus)不再属于长形蛋类,主田南雄蛋(Nanhsiungoolithus chuetienensis)的归属也需进一步考察。据此,目前中国的长形蛋类包括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的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巨形蛋属(Macroolithus)、波纹蛋属(Undulatoolithus)以及巨型长形蛋科(Macroelongatoolithidae)的巨型长形蛋属(Macroelongatoolithus)和巨型纺锤蛋属(Megafusoolithus),南雄蛋属(Nanhsiungoolithus)仍暂归于长形蛋科。

该研究是我国首次对中国长形蛋类进行的EBSD系统研究,在提供了宝贵数据的同时解决了多个分类问题,为国内外非鸟恐龙蛋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我馆助理研究员朱旭峰为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B类和北京市政府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7/pab.2024.9


image.png

图1 蛋壳组织学切片显微照片(左,普通光;右,正交偏光)

A、B,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IVPP V 734;C、D,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IVPP V 2781;E、F,常氏黑山蛋(Heishanoolithus changii)IVPP V 11578;G、H,彭氏波纹蛋(Undulatoolithus pengi)PXM V 0016;I、J,网纹副长形蛋(Paraelongatoolithus reticulatus)IVPP V 16514;K、L,主田南雄蛋(Nanhsiungoolithus chuetienensis)IVPP V 2783;M、N,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 xixiaensis)TTM 15。

image.png

图2 蛋壳电子背散射衍射晶界图

A,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IVPP V 734,示由ML和CL组成的蛋壳;B,瑶屯巨形蛋,(Macroolithus yaotunensis)IVPP V 2781,示CL中处于不同部位的三种方解石晶粒形态;C,常氏黑山蛋(Heishanoolithus changii)IVPP V 11578,示CL中EZ的存在;D,彭氏波纹蛋(Undulatoolithus pengi)PXM V 0016,示CL层外出现的异常结构;E,网纹副长形蛋(Paraelongatoolithus reticulatus)IVPP V 16514,ML呈放射的针状,CL呈棱柱状;F,主田南雄蛋(Nanhsiungoolithus chuetienensis)IVPP V 2783,ML的放射状在图中不甚明显,CL呈棱柱状;G,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 xixiaensis)TTM 15。ML,乳突层;CL,连续层;SZ,鳞片状超微结构带;EZ,外带;SC,次生方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