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龙类蛋窝形态特征及蛋化石分类研究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4日
近日,国家自然博物馆与河南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研究了一件发现于江西赣州的蛋窝。结合形态学测量、硬组织学切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对该蛋窝和蛋的宏观形态及蛋壳显微结构进行了细致表征。研究成果“Description of a new clutch of Nanhsiungoolithus chuetienensis reveals possible parataxonomic affiliation of dromaeosaurid egg”于2025年11月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Historical Biology(历史生物学)。
根据蛋体的宏观形态和蛋壳显微结构,新标本被归于主田南雄蛋Nanhsiungoolithus chuetienensis。不同于该蛋种以往发现的标本纹饰保存不完整的情况,该标本的蛋体上完整保存了网状(reticulatituberculate)的纹饰;与主田南雄蛋已发现的标本相同,新标本蛋壳的宽圆乳突及棱柱状的连续层特征均十分明显,这些特征与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不符,而与蒙大拿蛋科(Montanoolithidae)吻合,因此本研究将南雄蛋属修订至蒙大拿蛋科,并将蒙大拿蛋属Montanoolithus、网纹蛋属Reticuloolithus和副长形蛋属Paraelongatoolithus修订为南雄蛋属的同物异名。这些蛋化石均因具有网状的纹饰和宽圆的锥体被以往的研究者认为属驰龙类所产,本研究现认为棱柱状的连续层特征也应属驰龙类蛋壳的显微特征。
此外,新标本完好的蛋窝形态也为研究驰龙类繁殖习性提供了绝佳的标本。该蛋窝中的14枚蛋体两两一组,排列成两个放射状的环,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主田南雄蛋,更是目前最完整的疑似驰龙类蛋窝。这种排列方式与以往为人熟知的窃蛋龙类蛋窝排列方式相似,表明这两类非鸟恐龙可能具有非常相似的繁殖行为。
驰龙类是一类进步的非鸟廓羽盗龙类,此前仅有一例腹膜肋与蛋壳一同保存的平衡恐爪龙标本可将驰龙类骨骼与蛋化石联系起来。本研究以新标本为基础,总结了所有疑似驰龙类蛋壳的主要分类特征,梳理和修订了它们的副分类位置,为进一步探讨非鸟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生殖行为的演替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未来在地层中识别驰龙类蛋壳提供了新的参考。
我馆助理研究员朱旭峰为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42372008, 42202025, 42288201)、北科萌芽项目(24CE-BGS-14)、北京市政府特别财政及河南省古生物模式标本调查与保护(无脊椎)项目(2019-2)资助。

图1 主田南雄蛋(编号:41HⅤ0058)蛋窝照片
A,侧视图,红色箭头指示8号蛋赤道区域蛋壳取样位置;B,底视图,红色箭头分别指示3号蛋钝端及12号蛋尖端蛋壳取样位置;C、侧视图线图;D、底视图线图,浅蓝色指示完整的第一层蛋,深蓝色指示不完整的第二层蛋,红线指示一个切过蛋窝的小断层。

图2 41HⅤ0058蛋壳纹饰照片
A,5号蛋钝端外表面呈光滑状;B,2号蛋的赤道区域及尖端均具网状纹饰;C、6号蛋尖端的网状纹饰,可见网眼中的白色沉积物;D、12号蛋尖端蛋壳外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面被一层较薄的次生方解石覆盖,但仍可见网状的脊。
图3 41HⅤ0058蛋壳显微结构照片
A,12号蛋尖端,径切面(上,普通光;下,正交偏光),蛋壳薄,乳突最宽,连续层棱柱状消光;B,8号蛋赤道区域,径切面(上,普通光;下,正交偏光),蛋壳厚度中等,乳突宽,连续层棱柱状消光;C、3号蛋钝端,径切面(上,普通光;下,正交偏光),乳突最厚,锥体较窄,连续层棱柱状消光;D、弦切面,乳突层顶部;E、弦切面,连续层中部,示圆形或椭圆形的气孔截面;F、弦切面,近外表面,示网状纹饰之间的鱼眼状凹陷(非气孔开口)。CL:连续层;ML,乳突层。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5.2586230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6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