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黑科技”亮相国家自然博物馆,辅助观众探寻自然奥秘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9日 作者:文/席悦 摄/张一涵
2025年5月18日,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广场上热闹非凡,一个个精心布置的展位整齐排列,瞬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人们纷纷驻足观看、踊跃体验。然而,这些展位绝非寻常,它们是充满魅力与新奇的“科技摆摊”,将前沿科技以接地气的方式带到了大众身边。
每年的5月18日都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该主题旨在邀请大众重新构想博物馆作为重要的连接者、创新者以及文化身份守护者的角色,探索博物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年轻人的活力,以及适应新的技术前沿。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守护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创新的源泉,更是文化身份的守护者。今年的主题聚焦于博物馆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继续承担起这些关键使命。它促使我们思考博物馆如何激发年轻人的热情与创造力,吸引他们走进博物馆,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以及如何在新技术的浪潮中,积极适应并利用前沿科技,为观众提供全新的体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开辟新的道路。这是一场关于博物馆未来的探索之旅,也是一次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为深入践行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主题,国家自然博物馆精心策划“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博物启智,技术护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于博物馆在技术革新浪潮中的角色与使命,通过沉浸式科技体验、互动导览以及科普实践等多种创新形式,积极探索自然科学文化传承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未来范式”,为公众倾力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自然科学盛宴。
在这场活动中,国家自然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力量,携手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让公众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领略博物馆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微生物、恐龙、机器人……科技摊位上应有尽有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西门广场化身“科技+文化”的试验场,四个科技展位都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藏”。观众们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沉浸在这场科技与文化的奇妙之旅中。每一个摊位都如同一个小小的科技魔法屋,展示着令人惊叹的“黑科技”:从虚拟现实(VR)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到增强现实(AR)技术让古老文物“活”起来;从智能互动装置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到前沿科技设备展示未来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科技不仅让观众们眼前一亮,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无限魅力。在这里,观众们不再是被动的参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在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展位上,一套以AI技术为核心的微生物互动观察设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套专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微生物知识科普设备,旨在通过简单易懂的操作流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同时学习丰富的微生物科普知识。传统显微镜的调试与聚焦往往需要5到10分钟,且操作复杂,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而这款设备则对光学显微镜进行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改造,实现了自动定位、自动调焦的便捷功能。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还可以轻松获取与微生物相关的说明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丰富的科普资料,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工作人员介绍,该设备运用了先进的AI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微生物玻片的观测区域以及菌种的最清晰区域,并实现精准对焦。公众只需轻轻点击装置上的“观察”按钮,显微镜便会自动完成操作,快速呈现微生物菌种的高清图像。这一创新技术彻底打破了以往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准确操作显微镜的限制,让复杂的微生物观测变得简单易行,真正实现了将专业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入大众科普领域,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在此次活动中将科技互动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在带来的“智衣衿”文创体验一体机前,观众们纷纷排起长队,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这一奇妙的科技互动。在这里,观众只需轻点屏幕,便能“一键换装”,披上古风华服穿越时空。更令人惊叹的是,观众还可以骑上恐龙,瞬间穿越回远古时代,与史前巨兽们并肩漫步。与此同时,展项配备的打印机同步输出实物照片,将这些虚拟体验瞬间转化为可留存的文化记忆。
“智衣衿”文创体验一体机基于联通元景大模型的强大能力,实现了从文字创意到视觉呈现、从静态画面到动态影像的全链条数字化创作。它能够一键生成穿越图片及视频,不仅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方式,更为文旅体验注入了沉浸式的创新活力,让观众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感受历史与未来的奇妙碰撞,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活动中带来了两位备受瞩目的“明星”——人形机器人Hobbs和亦庄马拉松网红款机器人N2。Hobbs以其高度仿生的特性吸引了众多目光。观众只需站在搭载iPad的设备前,面对摄像头做出眨眼、点头、皱眉等表情,Hobbs便能迅速而精准地模仿这些表情。不仅如此,Hobbs还能通过语音与观众进行互动,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展现出强大的交互能力。
而另一款机器人N2则更是自带光环。它曾荣获“人形机器人半马亚军”,N2身上的一条条胶带,是它在马拉松比赛中一次次摔倒又重新站起来的勋章,见证了它的坚韧与不屈。这款身高120厘米、体重30公斤的机器人,能够完美模仿人类自然步态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展现出机器人技术在文化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找文物里的神奇动物”活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探索的文化之旅。观众们在现场领取专属的“探险家手册”,即可踏上一场奇妙的寻宝之旅。在这场活动中,文物纹饰中的动物形象被巧妙地转化为一系列趣味探索任务。
例如,将湖南博物馆的铜象尊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黄河象化石相结合,让文物与自然在这里完美交融,展现出古老文明与自然遗产的奇妙联系。观众们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能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还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如果观众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观众只需向展台后的AI小助手提问,即可获得清晰的线索和准确的答案,让探索之旅更加顺畅。
小恐龙带你逛博物馆
与此同时,在展厅内,AR技术与小恐龙数字人导览系统携手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借助AR眼镜和手持平板设备,观众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奇幻的史前世界。在虚拟小恐龙向导的带领下,沿着精心设计的路线,观众们与展厅内的明星展品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的3D互动。
屏幕上,恐龙骨架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苏醒”过来,展现出它们曾经的威猛与灵动;三趾马在屏幕中欢快地奔腾,仿佛要跃出屏幕,奔向远方;地质演化的宏大场景也在眼前动态呈现,从古老的海洋到壮丽的山脉,观众们仿佛亲临其境,见证了地球漫长历史的变迁。
历史与科技在这里交织,古老的生命与现代的科技相互呼应,赋予了静态的标本以鲜活的生命力。观众们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这场时空之旅的参与者,与史前生物们展开了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对话。这场独特的体验不仅让观众们对自然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带来的无限魅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导览系统所呈现的3D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身临其境般的视觉盛宴。以捕蝇草的动态展示为例,观众若希望更近距离地观察其细微之处,只需向前迈进一步,即可清晰地看到捕蝇草叶片闭合、捕捉昆虫的每一个细节,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之中,与自然界的奇妙瞬间近在咫尺。
此外,导览系统还贴心地配备了智能问答服务。在观展过程中,观众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问,而这些问题或许无法从展板的有限信息中得到解答。此时,观众只需轻轻点击导览系统中的小恐龙按钮,智能问答功能便会启动。无论是关于展品的背景知识、科学原理,还是与之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智能问答都能迅速、准确地为观众答疑解惑,让观展之旅变得更加顺畅、充实,真正实现了科技为文化赋能,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AI技术走进课堂
此外,在探索角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趣辨博物——新技术识别动植物”亲子共学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一场专为亲子家庭设计的互动体验,旨在通过科技与自然的结合,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与孩子共同学习、探索的亲子机会。
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手持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专门的小程序和APP扫描馆内的动植物标本。借助先进的AI技术,系统能够实时识别标本的物种信息,并迅速推送出3D模型以及详细的生态背景介绍。孩子们在趣味挑战中沉浸其中,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兴奋地讨论着各种动植物的特征和习性;家长们则通过互动,重新唤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加深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这种新颖的活动形式,将学习与娱乐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乐”的沉浸式体验。孩子们在探索中收获知识,家长们在陪伴中感受成长,亲子之间的情感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让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学习乐园。
本次“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博物启智,技术护航”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凭借多维度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精准聚焦于“博物馆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全球性议题,更以一系列创新实践有力证明:科技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催化剂”,更是连接公众与历史的“纽带”。
此次活动中这不仅是国家自然博物馆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一次对科技与文化融合魅力的生动展示。未来,国家自然博物馆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我们将不断推出更多、更优质的科普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满足公众对知识的渴望,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我们将持续为公益文化传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为博物馆的未来图景写下生动注脚,让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始终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