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博物馆两件“羽色复原”重要化石
亮相上海“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1日
2025年5月18日,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盛大启幕之时,上海自然博物馆“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迎来重磅展品——国家自然博物馆两件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镇馆之宝”顾氏小盗龙(标本号BMNHC-PH881)与赫氏近鸟龙(标本号BMNHC-PH828)化石正式亮相。这两件全球首次通过黑素体技术复原恐龙羽毛颜色的珍稀化石,不仅揭开了恐龙“彩妆密码”的科学奥秘,更成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加强馆际合作、推动科研资源科普共享的典范。
两件化石均源自被誉为“中生代伊甸园”的辽西燕辽、热河生物群,是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馆藏的“明星成员”。5月17日化石抵达上海后,上海自然博物馆藏品部负责人与国家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工作人员迅速展开交接工作。在恒温标本库内,双方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核对标本编号、拍摄细节影像、记录保存状态,为化石建立全流程档案,并采集了顾氏小盗龙、赫氏近鸟龙标本的关键信息影像资料。随后,化石被专业防震材料精心封装,交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妥善保管。
在5月18日举行的“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展品开箱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深入浅出地向公众揭秘了赫氏近鸟龙的“色彩重生”过程。他介绍道,科研人员在距今1.6亿年的赫氏近鸟龙化石羽毛印痕中,成功提取到多处黑素体样本。通过电子显微镜下的微米级结构分析,并与现代鸟类色素数据库进行比对,最终复原出赫氏近鸟龙头部栗褐色羽冠与翅膀黑白条纹相间的形象。
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于2010年《科学》杂志封面,创造了古生物学史上首个全色复原恐龙的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值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基于该项研究制作的1:1复原模型还作为国礼赠予法国总统马克龙,见证了中法两国科学合作的新高度。
本次“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首次实现了国内多家博物馆古生物资源的深度联动,共汇聚了全国12家博物馆及科研院所的118件珍稀恐龙化石。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达80件,涵盖42件命名新物种的“正模标本”,更有12件曾发表于《科学》《自然》的里程碑式藏品。此次展览旨在通过中国恐龙资源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古生物学科学知识,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探索自然、崇尚科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