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白垩纪——中国翼龙展(之十二)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7日 作者:董晓毅(志愿者)北京自然博物馆志愿者
猎手鬼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等与巴西古生物学家合作,在 2012 年 4 月的德国《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亚洲新的具齿飞行爬行动物:中国和巴西白垩纪翼龙动物群的相似性”的研究论文,记述了一件新的非常特殊的翼龙化石——猎手鬼龙。
猎手鬼龙发现于辽宁西部凌源四合屯的九佛堂组湖相页岩中,化石因其魔鬼般奇特的头骨形态和吻端异常粗大的牙齿显示其为捕猎高手而得名。
猎手鬼龙正型标本保存了十分完整且关联的头部骨骼以及前几节颈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 V17083,在此次中国翼龙展中展出的是正型标本的模型)。
鬼龙的头骨长 38cm,它的鼻眶前孔占头骨长度的 1/4,具有一个头盔状的圆顶额骨脊冠,吻端牙齿巨大且粗壮并向前倾斜,甚至前端的几枚牙齿的长度远远超过了上下颌的高度等形态特征。
依据其颈椎形态及齿列形式排除了悟空翼龙类的可能,齿列和鼻眶前孔的形态也说明其不属于帆翼龙类和无齿翼龙类,额骨的脊冠类似于无齿翼龙,但是却发育无齿翼龙类所没有的牙齿,齿列虽然与古魔翼龙类十分相似,但是却没有古魔翼龙类所特有的前上颌骨和齿骨脊。可以说鬼龙是一类十分奇特的魔鬼般的翼龙,具有许多翼龙类群所具有的镶嵌特征。
标本上还保存了多处翼龙的粪化石,它们主要由鱼类骨骼碎片组成。有的粪化石不但保留了一定的形状,而且表面还较为光滑,这也是人们第一次见到翼龙粪化石的形态,也直接的证明了鬼龙是食鱼动物。
同时,这也是确切的翼龙粪化石及其与骨骼化石共生保存的首次报道。依据其头骨形态、齿列结构和吻端发育的加长加粗的强壮牙齿,以及共生的粪化石,很显然这类翼龙是一类非常凶猛的食鱼动物。
在这件标本的头部还保存了可能为银杏类叶片的化石,这类植物化石在热河群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中十分常见。在白垩纪时期,被子植物才刚刚出现,占据着统治地位的依然还是银杏、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以及占据森林灌丛的真蕨类等。
随着被子植物的不断繁盛,裸子植物所占据有的生态位也逐渐缩小,像银杏这样的活化石在如今已经种类十分有限了。这片植物叶子覆盖于翼龙的头骨之上,很显然是翼龙死后保存过程中形成的,像这样同时保存了翼龙和植物化石的标本在世界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资料整理 | 董晓毅(志愿者)
图片处理 | 何海滨(志愿者)
责任编辑 | 何海滨(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