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动物研究团队揭示中国鸟类功能图谱及功能空间特征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7日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段菲博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等研究团队,对中国1445种鸟类的功能策略进行了量化分析,绘制了中国鸟类功能图谱并评估了其功能空间特征。2024年12月,相关成果“Ecological Portraits: Mapping functional spectra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birds in China”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研究挑选形态表型、食性组成、繁殖能力及空间利用方面的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鸟类在功能图谱上整体呈现聚集性;陆禽、游禽、猛禽及受威胁物种的功能冗余性低,应给予更多关注和保护。当前中国鸟类功能空间体积为169.6 SD4;相比于两种零模型,当前功能空间仅占据约45%,且非均匀填充。在未来100年灭绝情景下,评估结果显示未来中国鸟类功能空间会进一步缩减;相比于随机灭绝情景,在物种当前受威胁状况未能得以改善的灭绝情境下,中国鸟类的功能空间有更大的损失。
从功能策略来看,体型大、狭域分布、窝卵数少及捕食非无脊椎动物的鸟类未来面临更高的灭绝风险。本研究建议,在今后中国鸟类的保护过程中将物种的功能性状纳入考虑,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多维性,通过跨维度的整合分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更全面的科学支持。
图1 中国鸟类功能空间。A.全部鸟类(n = 1,445),B.按生态类群划分。
图2. 100年灭绝情景下中国鸟类的功能空间。水平虚线表示当前功能空间观测值。对于灭绝情景和随机灭绝,分别展示了999次重复的数值。小提琴图表示数据密度。中间粗线表示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