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 科研成果> 论文

我馆动物研究团队揭示多维视角下的中国鸟类保护优先区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7日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段菲博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维度多样性,系统评估并识别出了中国鸟类保护优先区。2025年6月,相关成果“Birds as biodiversity beacons: Identifying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diversity in China”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iversity

研究整合了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三个维度的空间格局,使用空间保护规划分析,获取三个维度多样性下的保护优先区;选用前17%优先度的重叠区域作为鸟类保护优先区,总面积约1.40 × 106 km2(占中国陆域面积的14.6%),区域内覆盖鸟类1,298种(约占中国鸟种总数的89.8%)。研究建议将这些区域作为未来保护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区域,主要包括新疆西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横断山区东部、云贵高原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部、长江中下游平原、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海南岛和台湾岛。

研究将识别出的中国鸟类保护优先区与当前自然保护区分布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仅有8.1%的鸟类优先区被当前自然保护区覆盖,表明现有的保护区网络存在较大的空缺;从面向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所提议的“3类分区(three conditions)”管理框架来看,这些保护空缺区域以城市和农田、共享景观为主。本研究建议在3类分区中可以考虑采用新建保护区、扩建原有保护区、扩展保护地网络以及广泛采取“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等多种方式和策略,以进一步提升中国鸟类多样性的总体保护成效。

image.png

图1.中国鸟类三个维度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叠加分析。A.三种多样性优先度前17%栅格区域叠加,B.韦恩图展示在三个维度的前17%优先区重叠区域占陆地表面的比例。

image.png 

图2.中国鸟类多维度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当前自然保护区对比。当前自然保护区(绿色),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前17%保护优先区的重叠区域(棕色),已被当前自然保护区覆盖的区域(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