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更多>
肉苁蓉种质资源评价及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负责人:沈亮领域:生命健康立项时间:2022-11-18
中国广口蝇科(双翅目)昆虫生物学、物种界定及系统发生研究
负责人:皇甫柠资助单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省部级 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5/12/31
芦苇叶性状的地理变异格局、驱动机制及对湿地固碳功
负责人:宋慧佳资助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国家级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6/12/31
滇西大雪山岩浆型 Cu-Ni 矿床地幔交代属性:矿物原位化学与 Li-Mg-O 同位素制约
负责人:刘金宇资助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等级:其他起止时间:2023/10/1-2024/10/1
我馆科研人员对黄氏河源龙的腕骨形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河源市博物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PeerJ》在线发表了对发现自广东河源上白垩统窃蛋龙类黄氏河源龙(Heyuannia huangi)的腕部形态及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的最新成果。黄氏河源龙腕部的形态展现出与其它非鸟兽脚类恐龙和鸟类不同的特化特征,对其腕部活动功能的分析显示,黄氏河源龙腕部形态的改变使其手部或许能像鸟类那样收拢,展现出与鸟类腕部功能上的趋同演化。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是一类具有诸多与鸟类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的非鸟兽脚类恐龙(Non-avian Theropoda),近年的研究显示其位于廓羽盗龙
长形蛋类显微结构研究新进展
近日,国家自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中国发现的长形蛋类的蛋壳显微结构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该研究在传统硬组织学切片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中国境内原来归入长形蛋类的2蛋科7蛋属7蛋种的蛋壳显微结构进行了重新表征,取得了大量的新认识,为相关类群的副系统分类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成果“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study of elongatoolithid eggs from China with microstructural and parataxonomic i
我馆微生物研究团队发现地下大型真菌层腹菌属5新物种
国家自然博物馆李婷博士等人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年来对层腹菌属这一地下生大型真菌类群标本的积累及鉴定,在我国北京及山西两地发现了5新物种。层腹菌属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是一类从孢子萌发、营养生长至繁殖阶段都在地表下土壤中进行的大型真菌,其产生的孢子依赖于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部分鸟类及一些无脊椎动物的采食而得以传播。除此外,该属物种属于外生菌根真菌,能与多种宿主树木共生形成外生菌根,从而协助其宿主植物进行养分吸收,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馆昆虫研究团队发现伪瓢虫科昆虫3新物种
由国家自然博物馆常凌小博士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四川绵阳发现1伪瓢虫科昆虫新物种,同时经过对收集到的标本进行鉴定,又分别发现产自重庆和云南盈江的2新物种。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确认这3伪瓢虫新物种均隶属于圆伪瓢虫亚科Cyclotominae圆伪瓢虫属Cyclotoma。该属在本研究团队研究之前,中国记录寥寥无几,许多种类和分布情况尚不明确。此次借由该3新种的发现,研究者总结了中国已知的圆伪瓢虫属Cyclotoma全部种类,并更新了该属分布于中国种类的种级检索表。研究成果“New and little-known species of the genus Cyclotoma from China (
科普创作 更多>
2023年部分科普出版物
书名:《新昆虫记》(9册)作者:常凌小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书号:9787559666222书名:《诗经里的昆虫》作者:杨红珍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书号:9787521917673出版时间:2022年11月书名:中小学趣味百科课外阅读系列(6册)作者:张玉光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书号:9787558577253等出版时间:2023年09月书名:《诗经里的昆虫》作者:杨红珍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书号:9787521918878出版时间:2023年01月书名:《越看越想看的漫画科学:疯狂植物园(全4册)》作者:王玉荣 刘海明 出版社: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书号:9787516532034出
海坨山谷寻真菌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2期
走进伊吾侏罗纪森林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24年第2期
“刺”探生命
文章来源:《大自然》杂志2023年第5期
行业动态 更多>
追溯|北疆博物院的百年藏书特色及文献价值
【摘要】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由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家、天主教耶稣会神甫桑志华于1914年在天津创建。在华25年间,桑志华不仅留存下20多万件自然标本,还留存有18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珍贵藏书1.4万余册。这些百年藏书以自然科学和汉学为主,时间跨度大,来源广泛,存世量稀少,装帧精美,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关键词】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桑志华;藏书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由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家、天主教神甫桑志华(Paul Emile Licent,1876—1952)于1914年在天津创建。桑志华于1914—19
“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征文通知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2023年12月11日发出《关于推荐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通知》,启动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工作。文件要求各地充分利用科技场馆等资源建设科学教育基地,并促进形成中小学与科技场馆等的常态合作,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展开,给我们“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相关研究和交流工作提出了新的急迫课题。因此,今年我们拟聚焦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开展“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征文,面向科学教育的研究者、
Cell刊登最新文章 揭示猛犸象皮肤样本中三维基因组结构
Sandoval-Velasco, M. et al. (2024) ‘Three-dimensional genome architecture persists in a 52,000-year-old woolly mammoth skin sample’, Cell, 187(14), pp. 3541-3562.e51.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6.002.古代DNA的分析通常涉及测序保存下来的短寡核苷酸,并将其与相关现代物种的基因组组装进行比对。本文报告了一头死于52,000年前的雌性猛犸象(Mammut
兰州大学最新Nature文章: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持续生存到距今约4万年前意味着什么?
论文摘要:遗传学和零散的古人类学数据表明,丹尼索瓦人曾经广泛分布在东亚地区。尽管考古证据有限,但这表明丹尼索瓦人能够适应极其多样化的环境。本文我们整合了来自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的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动物群的动物考古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在这里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和丹尼索瓦人的沉积物线粒体DNA。通过动物考古学分析,我们鉴定了一个新的人类肋骨标本,其年代大约为4.8万至3.2万年前(第3层)。通过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将这个标本分类为丹尼索瓦人血统,将他们在白石崖溶洞的存在扩展到晚更新世。在整个地层序列中,动物群主要由山羊亚科动物组成,还有大型草食动物、食肉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骨表面上人
学术活动 更多>
“自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2024年6月5日,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自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0家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代表100余人参会,深入研讨自然博物馆的发展之路,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在致辞中表示,国家自然博物馆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市委、市政府和行业的领导支持下,成立工作专班,稳步开展新馆建设和整体能力提升工作。希望此次会议集众智、聚众力、积极探索自然博物馆功能完善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推动自然博
“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28日记录
5月2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办,我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组委会联合承办的“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今日,论坛继续进行一系列精彩的讨论和交流。重点议题包括自然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在展览设计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以及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等方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天文馆专委会主任、北京天文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王晓锋和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主持本日论坛的“主旨演讲”。美国洛杉矶自然历
“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27日记录
5月2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研究与交流中心主办,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组委会以及我馆共同承办的“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开幕。 本次论坛是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之一,旨在完善自然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管理体系创新,进一步推进新时代自然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论坛以“科技”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自然博物馆馆长及专家参加,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就自然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探
我馆承办“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全球瞩目的中关村论坛即将迎来开幕时刻。由我馆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与区域合作中心、“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组委会联合承办的“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平行论坛也将于5月27日、28日隆重开场。本次论坛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教授以及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国内外著名自然博物馆馆长及专家学者担任主旨报告嘉宾,以线下和线上全球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分享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协同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前沿观点。拥有13处场馆,6700万件藏品,保存了世界上自然和人类科学方面最大的收藏之一的法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