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更多>
肉苁蓉种质资源评价及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负责人:沈亮领域:生命健康立项时间:2022-11-18
中国广口蝇科(双翅目)昆虫生物学、物种界定及系统发生研究
负责人:皇甫柠资助单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省部级 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5/12/31
芦苇叶性状的地理变异格局、驱动机制及对湿地固碳功
负责人:宋慧佳资助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等级:国家级项目起止时间:2024/1/1-2026/12/31
滇西大雪山岩浆型 Cu-Ni 矿床地幔交代属性:矿物原位化学与 Li-Mg-O 同位素制约
负责人:刘金宇资助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项目等级:其他起止时间:2023/10/1-2024/10/1
我馆动物研究团队揭示多维视角下的中国鸟类保护优先区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段菲博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多维度多样性,系统评估并识别出了中国鸟类保护优先区。2025年6月,相关成果“Birds as biodiversity beacons: Identifying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diversity in China”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iversity。研究整合了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三个维度的空间格局,使用空间保护规划分析,获取三个维度多样性下的保护优先区;选用前17%优先度的重叠区域作为鸟
我馆动物研究团队揭示中国鸟类功能图谱及功能空间特征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段菲博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等研究团队,对中国1445种鸟类的功能策略进行了量化分析,绘制了中国鸟类功能图谱并评估了其功能空间特征。2024年12月,相关成果“Ecological Portraits: Mapping functional spectra and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birds in China”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研究挑选形态表型、食性组成、繁殖能力及空间利用方面的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鸟类在功能图谱上整体呈现聚集性;陆禽、游禽、猛
我馆科研人员对新疆五彩湾地区的小袁氏兽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期,国家自然博物馆刘璐博士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对产自新疆五彩湾地区上侏罗统的小袁氏兽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研究成果《Reinvestigation of Yuanotherium mino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spal homology and maxillary-palatal evolution of tritylodontids》于2024年4月发表在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报》上。
我馆动物研究团队揭示人类活动驱动兽类夜行性增强的机制
国家自然博物馆刘鸣章博士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野生动物生态与保护实验室等研究团队,基于开源的红外相机数据集(Snapshot USA 2019)对人类干扰下兽类夜行性变化的驱动机制开展研究。
行业动态 更多>
月表水演化新发现:钛铁矿颗粒的双重使命
探明月表水的分布与储存机制,是理解月表物质演化、资源分布乃至未来利用的基石。遥感光谱观测和月壤样品分析均表明,太阳风注入的氢(H)是月表水的一个重要来源。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硅酸盐相(橄榄石、辉石、长石和玻璃)的氢元素(H)及其同位素(D/H)分析显示,太阳风来源H在这些颗粒的太空风化层中富集,并发现各类硅酸盐矿物表层水含量相似。另外,由于五号月壤来源纬度高,它的水含量明显高于低纬度的阿波罗样品。然而,近期的遥感光谱研究显示,月表水含量的分布和变化很可能与月表钛含量也相关:低钛区域的含水量通常高于高钛月海玄武岩区域,且富钛区域的OH/H2O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日变化特征。但也有研究指出,在部分月海
“新文科”背景下博物馆学如何跨界“自救”?
自2018年教育部提出“产学合作”和“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改革关键词以来,人文学界就“新文科”的内涵和建设思路等话题展开热议,涉及外语学科、历史学科、艺术学科等。而随着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逐渐普及,“AI取代论”使诸多学科产生了不小的危机感。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文科消亡”浪潮,如在2024年秋季学期,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无一例外,都是文科专业,而国内的很多高校也逐步开始了校内人文、社科专业的整合和撤销,甚至有国内知名文科教授在做新书发布活动时称:“现在的文科,死个80%也没有问题。”诸此种种,无不让已是小众学科的博物馆学
迈向反身性博物馆学: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的历史和当代博物馆理论学科的创建
本文为迪莉娅·佐尔扎基和斯特凡诺斯·克拉米达斯主编的《博物馆学理论:1960年至2000年的主要思想流派》一书的第七章(Bruno Brulon Soares. Towards a Reflexive Museology: The History of ICOFOM and the Creation of a Contemporary Discipline for Museum Theory. In Delia Tzortzaki, Stefanos Keramidas. Theory of Museology: Main Schools of Thought 1960-2000. Athen
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名与实
自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开设博物馆学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已形成涵盖本硕博的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体系。但是,对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问题的讨论却严重缺失,这与博物馆事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极不匹配。尤其是博物馆学专业教育存在名实不符的问题。“名”指的是本硕博的专业学科目录,“实”指的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一、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名”本科层次,目前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门类、专业类“历史学类”下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代码060104)”,与其紧密相关的有“考古学(专业代码060103)”“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代码060105T,注:T表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的特设
学术活动 更多>
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6月5日至6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共同主办、国家自然博物馆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功举办。
“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函
“科技创新与自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函
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做《南极地质与资源》专题讲座
2024年12月12日,我馆邀请到东华理工大学裴军令研究员,为我馆职工带来题为《南极地质与资源》的专题讲座。裴军令,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会议评审专家。长期以古地磁、年代学方法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大地构造、新构造与地震、南极与行星地质等方向开展研究。主持完成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地质调查等多项竞争性课题。发表论文130余篇。2016年、2017年、2019年、2020年4次赴南极开展地质科考。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做《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专题讲座
2024年11月29日,我馆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万渝生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地球上最古老陆壳物质》的专题讲座。万渝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月球样品委员会委员。197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最古老岩石、孔兹岩系、锆石成因和SHRIMP U-Pb 年代学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对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万渝生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R1)、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