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 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所在位置:首页 >教育活动> 志愿者之家> 志愿者资料室

飞向白垩纪——中国翼龙展(之十四)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17日  作者:董晓毅(志愿者) 北京自然博物馆志愿者

娇小道虎沟翼龙 2014

2014 年 11 月 19 日,程心、汪筱林等在英国出版的《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产自我国内蒙古上侏罗世地层中的娇小道虎沟翼龙。

娇小道虎沟翼龙发现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道虎沟是侏罗纪燕辽生物群的重要化石地点。属名是指化石的发现地——道虎沟村;种名 Delicatus,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小”,暗指其相对较小巧的体型。

娇小道虎沟翼龙正型标本为保存有软组织的部分骨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IVPP V12537,在此次中国翼龙展中展出)。

其鼻骨、胸骨、上下颞孔、肱骨三角肌脊以及翅骨的形态与其他非翼手龙类相区别。由于其头骨前部缺失,并且头后骨骼在胸骨之后都没有保存,所以其具体的科未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

这件标本是目前这一地点发现的个体最小的翼龙化石,但是通过其愈合的额骨和顶骨,肩胛乌喙骨和近端腕骨,可以知道这件标本虽然个体较小,但是却是一件成年个体的标本。

珍妮林龙翼龙 2015

2015 年 8 月汪筱林研究员的团队(蒋顺兴、程心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报道了热河生物群的 2 个新属新种:热河剪嘴翼龙和珍妮林龙翼龙。

珍妮林龙翼龙化石产自辽宁省建昌县的九佛堂组地层中。属名 Linlongopterus,是由中文森林中的龙,及希腊文翅膀组成,意为在森林中飞翔的龙。种名献给 Elfriede Kellner,也被称为珍妮,纪念其对古生物学研究做出的贡献。

珍妮林龙翼龙的模式标本为下颌骨及部分关联的头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IVPP V15549,在此次中国翼龙展中展出)。

珍妮林龙翼龙的化石不完整,可以看出在埋藏过程中有明显的错位,未保持其原有的解剖学特征,但是从现有的化石材料可以看出其为一亚成年个体。

撰稿 | 董晓毅(志愿者)

图片处理 | 何海滨(志愿者)

责任编辑 | 何海滨(志愿者)